秸稈還田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秸稈的腐爛問題。春季秸稈還田后隨著氣溫升高秸稈逐漸腐爛,同時產生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由于水稻生長期必須保持水層,這些有害氣體無法排除,對水稻根系的發育產生毒害,造成早衰、倒伏、減產。這也是稻農排斥秸稈還田技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如果能避免這個問題,秸稈還田一般可以增產7%左右。而且北方氣溫低,秸稈全量還田后每年秸稈腐爛量很難超過40%,秸稈腐爛過程中還存在同水稻爭氮的問題。 而秋季耙漿秸稈還田后,把秸稈與土、水混合在一起,為秸稈腐爛創造了條件,并且能有效地提升春季表層土壤溫度(約0.5-1攝氏度)。這使得收獲至上凍和春天化凍至插秧這兩段大約3個月的寶貴時間得到利用。插秧前秸稈在沒有水層的情況下逐步腐爛,釋放了大部分有害氣體,最大程度避免同水稻爭氮。試驗結果表明,到插秧時節秸稈已經基本腐爛,對水稻緩苗和分蘗沒有影響。 近幾年,各試驗點的除草效果差異很大,如果秋季耙漿后春季不耙直接插秧或深度不超過5厘米的輕耙除草效果好,反之,如果春季耙漿深時效果就差。據分析,秋季耙漿其中土壤表層的草籽失去發芽能力更嚴重,而土壤深層的草籽凍死較輕。如果春季耙漿深度過深,會把深層土壤中的草籽翻到地表,導致除草效果差。總之這項研究還在進行當中,很多機理應通過試驗進一步明確,各種現象需要科學的解釋。例如,各類草籽、蟲蛹、病菌在不同含水量條件下的低溫耐受能力變化、如何更好地利用收獲后插秧前這段時間促進秸稈更快的腐爛、秋季耙漿還田后施肥管理技術的改進等,這些都是豐富和完善這項技術的關鍵。 通過實際調查的結果來看,秋季耙漿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對加速秸稈腐爛、水田土壤改良和病蟲草害防治方面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這項技術的應用將對于減少秸稈焚燒,農業可持續發展及水稻增產增效產生劃時代意義。希望引起相關部門足夠的重視,組織力量進行深入研究、大面積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