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是一種涉及魚類與植物的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即將池塘養魚與水面蔬菜無土種植相結合,采取水中養魚、水面種菜立體生產。利用水生蔬菜吸收魚類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排泄物、剩余飼料、氨氮、磷等有機物質)轉化為水生蔬菜生長所需的養料,從而將養殖水中的有害廢物變害為寶,促使養殖水體自然進化,維持水質穩定,減少漁藥使用,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量。池塘魚菜共生生態養殖不僅具有美化環境、凈水、抑菌、光合作用增氧、降低池塘水體富營養化的作用,而且能遮蔭避暑,有利于魚類生長,還可減少水、電、藥等成本的投入,增效明顯。 技術采用在魚類精養池塘水面上搭建浮床的方式,栽培生長速度快,吸肥能力強、生長旺季與魚類同期的水生蔬菜、花卉等,進行立體種養,達到魚菜雙豐收。 一、適宜區域 省內所有精養池塘,尤其是老舊池塘。 二、增產增效情況 池塘魚菜共生養殖模式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平均畝產能提高10%左右,節約水電成本投入30%左右,漁藥成本投入50%左右,病蟲害顯著減少,魚類品質有一定程度改善,綜合生產效益可提高30%~80%。 三、技術要點 (一)池塘養殖技術要點 池塘養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術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礎設施,“五化”包括水質環境潔凈化、養殖品種良種化、飼料投喂精細化、病害防治無害化、生產管理現代化等。 1.改造池塘基礎設施 (1)小塘改大塘:將用于養殖不規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長方形東西走向為佳(長寬約比為2.5:1),面積10畝~20畝為宜。 (2)淺塘改深塘:通過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實現池塘由淺變深,使成魚塘水深保持2.0米~2.5米,魚種池水深1.5米左右,魚苗池水深在0.8米~1.2米之間。 (3)整修進排水系統:整修進排水、排洪溝渠等配套設施,要求每口池塘能獨立進排水,并安裝防逃設備。 2.水質環境潔凈化 (1)采用水生植物調水、微生態制劑調水以及濾食性和雜食性魚類調水,保持PH在6.5~8.5之間,全天氧氣大于5毫克/升的時間在16小時以上,任何時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池水保持“活”、“嫩”、“爽”,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2)合理使用增氧機: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傍晚不開,浮頭早開;天氣炎熱開機時間長,天氣涼爽開機時間短,半夜開機時間長,中午開機時間短,負荷面大開機時間長,負荷面小開機時間短等。實現其增氧、攪水、曝氣的作用。 (3)加注新水:根據池塘水體蒸發量適當補充新水,有條件的地方可每半月加注新水1次。 (4)適時適量使用環境保護劑:在養殖的中后期,根據池塘底質、水質情況每月使用1-2次。 3.養殖品種良種化 (1)主養品種:優質魚類主養品種的選擇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有市場性(適銷對路)、二是苗種可得性(有穩定的人工繁殖魚苗供應)、三是養殖可行性(適應當地池塘生態系統),但盡量不要選擇如草魚等草食性養殖動物。 (2)養殖模式:池塘80:20養殖模式。 (3)魚種質量:各種魚種標準參照已有的標準和魚種質量鑒定標準執行。要求品種純正、來源一致、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病。 (4)魚種規格: 主養魚類規格整齊,重量個體差異在“10%”以內,搭養魚類個體大小一般不得大于主養魚類個體大小。 4.飼料投喂精細化 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科學投喂,堅持“四定”原則,根據魚類生長速度、階段營養需求和飼料質量確定每天投喂量。 5.病害防治無害化 預防為主,優化池塘養殖環境,改善水質;切斷傳播途徑,消滅病原體,加強對魚種、餌料、工具、食場等消毒。 6.生產管理現代化 了解行情,分析走勢,制定計劃加強生產管理。 (二)蔬菜栽培技術要點 1.浮架制作和設置 浮架采用符合國標標準的PVC管制作,規格以長3米~4米,寬1米~2米為宜。上下兩層各有疏、密兩種聚乙烯網片,分別隔斷養殖動物和控制莖葉生長方向。 浮架設置在池塘下風處,遠離投餌機和增氧機。分排擺放,兩端距離岸邊4米~5米,并固定于岸邊。每排浮床間距為1.5米~2米,方便人員進行采收。 2.栽培蔬菜種類選擇 蔬菜種類應選擇根系發達、處理能力強的蔬菜瓜果植株,利用根系發達與龐大的吸收面積,進行水質的凈化處理。 由于空心菜生長旺季與魚類同期,且生長迅速、喜肥喜水、對氮肥需求量大,而解決了夏季池塘水體富營養化,是池塘魚菜共生的理想種植品種。另外,還可根據生產需要選擇水芹菜、茭白、美人蕉等蔬菜花卉作物。 3.種植面積的選擇 池塘種植蔬菜的目的是消耗水體中多余的營養因子,從而凈化水質,較肥的池塘適合開展水上蔬菜種植,水質越肥,蔬菜長勢越好。可以通過水色、氣味、底泥深度和養殖年限來確定養殖池塘是否適合種植蔬菜。一般精養池塘,養殖周期3年以上,底泥深度在30厘米以上,水色黃褐、褐綠、油綠、黃綠色,水體有腥味的池塘水質較肥,適合開展蔬菜種植。 精養池塘蔬菜(空心菜)種植面積控制在5%~15%較為適宜,能起到很好的凈水和生長作用,根據池塘水體肥瘦程度可適當調整種植比例。 4.蔬菜栽培方法 主要采用移植的方式栽種。移栽時間盡量選擇早晨或傍晚或氣溫較低時進行,蔬菜離土時間間隔要短,避免時間過長打蔫或死亡。PVC浮架可采用直接栽培法、營養杯栽培法和泥團栽培法等。 (1)直接栽培法 主要將植物莖稈(空心菜等)按10厘米~15厘米株距插入下層較密網目固定,即可成活,此法操作快捷、簡單,成活率在80%以上,適宜面積大、工作人員少的養殖場采用。 (2)營養杯栽培法 主要是花草培育杯,將杯內置入營養液或泥土,按15厘米~20厘米株距放入浮架,此法成活率相對較高(95%以上)。 (3)泥團栽培法 主要是指將植物莖稈直接插入做好的小泥團,按15厘米~20厘米株距放入浮架,此法成活率相對較高(90%以上)。 5.蔬菜收割方法 適時采收是獲得高產的關鍵。可以采用手摘、剪刀剪以及鐮刀收割。手摘、剪刀剪等方法具有選擇性,對長勢也沒有影響。鐮刀割具有快捷、范圍大、省時省力的特點,但其選擇性差,影響蔬菜后續生長。 收割空心菜時要保留空心菜水面以上部分2個莖節。 6.浮床清理及保存 在收獲完蔬菜或者需要換季種植蔬菜時,應通過高壓水槍或者刷子將架體上以及上、下兩層網片上的青苔等雜物清理掉,陰涼處晾干;若冬天未進行冬季蔬菜種植應將浮床置于水中或者將其清理加固處理后,堆放于陰涼處,切不可在室外雨淋日曬。 7.捕撈 一般使用抬網捕撈,捕撈位置固定,而魚菜共生浮床對捕撈沒有影響。如拉網式捕撈,可將浮床適當移動,對捕撈影響也不大。 四、注意事項 1.上、下兩層網片要繃緊,形成一定間距,控制蔬菜向上生長和避免倒伏。 2.蔬菜種植品種應多樣化。 3.浮架應呈帶狀分布,可以整體移動,以便根據需要變換水域和采摘。 4.及時收割蔬菜,避免蔬菜腐爛和影響后續生長。 5.注意對水上蔬菜生產方式的宣傳,實現賣菜增收。 6.加強對水質變化的觀察和監測,了解實施效果。
推廣單位:吉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聯系地址:長春市紅旗街1821號 郵政編碼:130012 聯系人:萬繼武,李壯 聯系電話:13596531099,18686606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