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是指具有施肥裝置的水稻插秧機在插秧的同時一次性完成水稻機插秧和施肥作業的技術。該技術由自走式插秧機、側深施肥裝置和專用肥料三部分組成,在插秧機上外掛側深施肥裝置,將基肥和分蘗肥一次性施入或全生育期用肥一次性施入根系側3 cm、深5 cm耕層中,改變傳統施肥基肥全層分布、分蘗肥表施的施肥方式,節水、節肥和節少生產工序效應著。 (一)專用機械的選用 選用帶有側深施肥裝置的施肥插秧一體機或者在已有插秧機上加掛側深施肥裝置,側深施肥裝置應可調節施肥量,量程需滿足當地施肥量要求,能夠實現肥料精準深施、條施,肥料落點應位于秧苗側3 cm、深5 cm處。 (二)專用肥料的選用 選用粒徑為2-5 mm的圓粒型復合肥料,含水率≤2 %,要求手捏不碎、吸濕少、不粘不結塊。 (三)育秧管理技術 1.品種選擇 所選品種應通過審定、適合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種植,種子應符合GB 4404.1和GB/T 17891的規定。 2.種子處理 專用消毒液浸種至積溫達到100 ℃。浸泡好的種子撈出放在保溫處催芽,以80 %以上種子破胸露白、芽長1-1.5 mm為催芽標準。 3.播種 4月上旬-中旬播種,盤育苗。播種前15-20 d扣棚,苗床地淺翻5-10 cm后做床。將選好的床土過篩后,配制成pH 4.5-5.5的營養土裝盤播種。每盤播芽種100-120 g。 4.秧田管理 出苗前密閉保濕,棚溫控制在30 ℃以內,70 %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出苗至1葉1心時,棚溫控制在25 ℃-28 ℃,床土保持濕潤,水分不宜過高;1.5-2.5葉時,棚溫控制在20 ℃-25 ℃,晴天可適當通風煉苗,床土保持濕潤;2.5葉至插秧前,棚溫控制在20 ℃左右,床面略呈干燥,及時通風控溫,以防秧苗徒長。1.5-2葉時防治立枯病,2.5葉時追施離乳肥,插秧前1 d防治潛葉蠅。 5.壯秧標準 秧苗葉齡3.5-4葉,秧齡35-40 d,苗高15 cm左右,百株地上部干重3 g以上,根數8-15條;第一葉鞘高3 cm以內,1葉和2葉的葉耳間距1 cm左右,2葉和3葉的葉耳間距1 cm左右,3葉長10 cm左右。秧苗敦實穩健,有彈性,葉色綠而不濃,葉片不披不垂,莖基部扁圓,須根多,充實度高,無病蟲害。 (四)本田作業技術 1.整地 翻耕或旋耕、旱整平與水整平相結合,耕深至少在12 cm以上;稻草還田地塊耕深至少在15 cm以上,一方面可以將秸稈掩埋于土層內,同時保證有一定量的泥漿覆蓋肥料,整地后田平泥融。水整地在插秧前3-5 d進行,要求精細平整,池內田面高低差≤3 cm,寸水不漏泥,耙平后帶水沉淀3-5 d為宜,松軟適度,軟硬以用手指劃溝分開合垅為標準,過軟易推苗,過硬行走阻力大。 2.施肥量 若所選肥料僅滿足基、蘗肥同施,可減少基肥分蘗肥常用施肥量的20 %-30 %,中后期視苗情適當補肥,防止脫肥減產;若所選肥料為滿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的緩、控釋肥,可減少常用施肥量(N)的25 %-30 %。 3.施肥方法 若所選肥料僅滿足基、蘗肥同施,一般60 %左右的氮肥側深施入,其余40 %用作中后期調節肥、穗肥、粒肥施用。磷肥和鉀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比氮肥小,磷肥一次性側深施,鉀肥側深施50 %,追肥50 %。若所選肥料為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肥料,氮磷鉀全部與插秧同步、做底肥一次性側深施。 4.裝肥 應使用無結塊、剛開封的肥料。料斗多為樹脂制品,為了防止破損發生,在肥料補給時不要施加過大的力。密切關注肥料箱,及時補給;雨天作業時,應注意不要讓肥料沾到水。為了避免作業終止時肥料箱內殘留過多肥料,應有計劃地投入肥料。 5.調整排肥量 作業前根據品種、地力調整好施肥量,保證各條間排肥量均勻一致。田間作業時,施肥器、肥料種類、轉數、速度、泥漿深度、天氣等影響排肥量,要及時檢查調整。 6.插秧 適時早插,要求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 ℃后插秧。栽培密度,低產地塊或稻草還田地、排水不良地、冷水灌溉地等初期生育不良的地塊,密度與常規施肥一致;一般地塊應比常規施肥減少10 %。每穴3-4株,不窩秧、不漏插、深淺一致。 7.排肥 插秧前將肥料裝入施肥器肥料箱內。插秧機作業時要求勻速前進,利用插秧機的動力完成開溝、排肥、覆泥等項作業,把肥料均勻、連續、定量、等深度、等距離地埋在水稻根系側3 cm、深5 cm部位的泥中,車輪打滑狀態下易過量施肥。施肥作業中應回避緊急停止操作,如果緊急停止,肥料易集中于一點落下。 8.清理 作業完畢后,排出剩余肥料,清掃肥料箱,第二天加新肥料再作業,嚴防肥料潮解堵塞排肥口。肥料的排出應在平坦的場所進行。插秧結束后,請將相關設備清洗干凈,干燥保管。 9.水分管理 整地后以水調整泥的硬度,插秧后保持水層促進返青,分蘗期灌水5 cm左右,生育中期根據分蘗、長勢及時曬田。曬田后采用淺濕為主的間歇灌溉法,臘熟末期停灌,黃熟初期排干。 10.病蟲草害防治 農業防治:抗性品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學灌溉、消除病稻草及池埂上雜草。 生物防治:采用性誘劑和保護水田生物(害蟲天敵)等方法進行防治。 物理防治: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機械物理裝置誘、捕殺害蟲。 藥劑防治:專用藥劑及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雜草等。 11.適時收獲 當稻谷黃化完熟率達95 %,籽粒含水量為15 %-20 %時,籽粒充實飽滿堅硬,適時機械收獲。
推廣單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長春市農業科學院 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白城市農業科學院 延邊州農業科學院 通訊地址:長春市生態大街1363號 郵政編碼:130033 聯 系 人:侯立剛,齊春艷,程兆偉 聯系電話:13069288103,18643427030,13089415338 |